面對問題的9個好習慣
![]() |
圖/阿圓 |
文/子鏡 圖/阿圓
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重症讓醫生束手無策,也有異常難題考驗大師們的智慧。問題由人製造,或許疾病恰好是不願面對或承擔的結果。解決問題的重要性,就如療癒患病的身體一樣,不斷根,日積月累,會干擾與阻礙生命的發展。
Q.為什麼要解決問題?
不願面對問題,困擾就會產生,病症更是伺機而動。有些病徵浮現在外,容易找到原因,來得快也去得快,像感冒;有些病狀深及內心,讓人摸不著頭緒,到老也擺脫不掉,像慢性病或重大疾病。人生在世,不過想活得自在,走得安心──好比根治病症,整個人「無罣礙,無有恐怖,遠離顛倒夢想」──並不斷締造高峰經驗。
Q.什麼是你的問題?
追求生命的高度,是人降臨世間的任務。問題可以推升高度,卻也可能讓人摔倒在地,關鍵在怎麼看待問題。
如果看不到解決的方法,認為自己毫無能力,或問題全在別人身上,自己毫無責任,乃至認為自己再怎麼努力也無濟於事,就是問題。凡是聽到、看見的,或者接觸、想起的,乃至不願去碰觸的,也是問題。若身體虛弱、沒體力,或者精神不濟、沒活力,乃至情緒惡劣,亂發脾氣,更是問題。
標/解決問題是一種習慣 可以逐漸養成
問題因人而生,更因人而異,充滿了個別性。若有面對與解決的心態,就會找到解決的方法,否則別人提供再多的點子,仍舊會認為不可行,或是沒信心而半途而廢。解決問題是一種習慣,可以逐漸養成。
一般人的眼光,多半聚焦在探討問題發生的原因,因此容易被問題攪亂,忽略解決問題的曙光。只要把焦點移向問題不發生時的情況,強調正向思考,問題就會改變。畢竟事情總有例外,改變也不斷在發生,沒有哪一件事是永遠無解的,即使困擾也是。
人擁有解決問題所需的所有能力,當事人更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。若能開啟合作機制,會讓解決問題更順利。
習慣一.建構問題的解決方法
建構解決問題的對話模式,始終圍繞在解決問題上。例如:讓你覺得困擾的是什麼?你來找我的目的是什麼?你想要改變的是什麼?你想獲得的是什麼?你最想先解決什麼?你最想改變什麼?
習慣二.設定可以達成的目標
例如:當你更能面對自己是員工,而非老闆的事實時,你會做些什麼?想些什麼?和現在有什麼不同?
又如:你希望自己再想到那件讓你難堪的事情時,會是什麼樣子呢?
習慣三.尋找事情發生的例外
「例外」是指問題沒有發生,或者嚴重程度較低、發生次數較少、較不受到注意的情境。例如:你想要達成的目標,什麼時候出現過?做什麼事情時,你不會受到其他事的干擾?
習慣四.目前的感受已是過去
例如:你曾經感覺自己很無用。你剛剛感到自己很無能為力。
習慣五.替換絕對性、強烈性的字眼
例如:以你是與人建立關係有「困難」取代你是一個有「問題」的人。
又如:以那個「年輕人」情緒容易激動取代那個「患有嚴重情緒障礙的病患」情緒容易失控。
習慣六.將負向事實改為主觀覺知
例如:以「是你說」你是個問題人物取代「你就是」問題人物。又如,以你「似乎」或「看起來」或「變得」很糟取代你「就是」很糟。
習慣七.多利用同理心
例如:「像大多數的人一樣」,處在那種情況,難免會抓狂的。
習慣八.想像與描繪問題已被解決或目標已達成的畫面
例如:詢問當事人,困擾你的問題已經消失了,或是你想的目標已經達成了,你的行為或生活會有什麼不一樣?又如,有一天,你一覺醒來,奇蹟發生了,問題解決了,有什麼事情會不一樣?那時,你又會做些什麼?
三如:如果在你的面前有一顆水晶球,可以看到你美好的未來,你猜你可能會看到什麼?
四如:幾個月後,你的問題已解決,我們用攝影機拍了下來,你想我們會看到你做了什麼讓事情轉變的?
五如:如果你的上司發現你已經變好了,他會注意到你的第一個轉變是什麼?你上司會發現你有什麼不同?他對你的態度會有什麼不同?如果他對你的態度不同了,你對他的反應會有什麼不同?如果你的上司來到你的辦公室,他對你的專心工作可能會有什麼想法?他會作何反應?
習慣九.重新詮釋,賦予新義,強調正面價值
例如:失望於下屬的不聽話,可詮釋為:下屬有自主性及面對權威的能力;當昔日部屬成為主管,並與自己平起平坐,內心因而產生嫉妒時,賦予新意義為:自己具有識人與培養新人的獨到眼光與功夫;當事人曾表示工作動力漸失,熱忱幾乎被消耗殆盡時,可詮釋為:當事人更加敏銳察覺環境的變化,且具有勇氣面對問題與人生的重大抉擇──改變。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
總之,面對陽光,陰影就在背後。每個人都有能力解決問題,且早就覺知,只是被忽略。打破自己是無用、爛人、就是問題的信念,並將焦點轉向問題未發生或已解決時的畫面去,並盡可能巨細靡遺的把美好的畫面描繪出來。一旦養成習慣,自己將在面臨疑難雜症時保持輕安自在與寧靜祥和,人生因此變成一部異常美妙且令人激賞的電影,何樂而不為!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