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「升官」那個 不是我?
![]() |
圖/許育榮 |
文/鄭夙娟 圖/許育榮
過了七、八月的求職旺季,當幾萬名的大學畢業生進入職場成為社會新鮮人後,接下來就要進入年底的重頭戲──非應屆畢業生的「考季」,也就是一年一度的年終績效考核。
就像求職無門的畢業生呼喊著「為什麼我找不到工作!」一樣,職場裡也有著一群人很困惑地高喊「為什麼升官的不是我?」。
想知道為什麼,首先必須瞭解主管或著是老闆的考核標準與思考邏輯。這個時代已不流行「沒有功勞,也有苦勞」這樣不Smart的做事邏輯,而「做久了位子就是你的」也不再那麼天經地義;能掌握關鍵能力在關鍵的時刻出擊,才是升遷的不二法門,年資的天花板雖然已經不存在,取而代之的卻是能力的升降梯,結果的差別就只有上與下而已。
升官法門1:了解公司政策 調整個人步伐
很多人看著大家上樓也急著想擠進電梯裡,卻沒搞清楚電梯是上還是下,甚至搞不清自己要到幾樓!「升官」到底是自我的提升,還是頭銜的改變?是跟隨公司的成長,還是自我心裡的安慰?你真的弄清楚了嗎?
想往上爬,不是把自身工作做好就夠了,除了基本的知識、技能之外,還要有正確的態度,以公司整體的角度來看,更需要一個具有可以開創未來潛力的人才。很多「資深」的員工以為只要埋頭做好自己的本份,就能證明自己是個人才;不管公司的政策如何改變,仍舊堅持自己的看法,或無法調整自己的步伐,就像井底之蛙,以為頭上的一片天是全世界。無法跳脫出這口井,就無法成為一個具有國際觀的人才,更不用說是個可以承擔公司成敗的「長官」。
升官法門2:積極投入 朝正確方向前進
舉凡歷史上的偉人,雖各有不同的才能及成功之道,卻有個共同點-「積極」。我們從沒有看過一個懶散隨意的人成就功名,「積極」看似抽象,但行為卻再具體不過了。每個人都會說要成功就要積極、正面、熱忱,走到哪都一樣;但環顧周遭,實在很難看出這些抽象名詞的具體行為表現在哪兒。
很多人嘴巴上說著願意承擔更多的責任、學習更多的技能或經驗,但當事情來時,就像天外飛來橫禍一般,避之唯恐不及;責任的劃分頓時變得清楚明確,所有的發想都變成不可行,積極投入變成衝動冒進,正面思考變成負面效應,熱忱相挺變成一廂情願。
在「自我期待」之外,若能加上積極投入,並朝正確的方向前進,要升遷應該不是難事。
升官法門3:工作態度與執行力 比創意更重要
「創意」這兩個字已被濫用了好幾年,實在應該幫它平反一下。眼看著整個經濟環境及社會的變遷、失業率屢創新高、通貨膨脹持續惡化、加上光說不練的人越來越多,有能力改變什麼的人應該站出來大聲疾呼:「我們需要的不是創意,是執行力!」。
我們太習慣以創意為藉口,但其實「工作態度」與「執行紀律」的重要性遠在創意之上。光有創意沒有執行力,只會讓局面更加混亂;光會憑空想像,並沒辦法推動什麼;更多的人把不負責任當作創意、把亂來當作藝術,污辱了真的在為創意努力的工作者。
創意或許能短暫地建立個人的聲望,但沒有執行力終究還是一場空;不一樣不能被視為創意,要執行後獲得認同才是一種成就。
升官法門4:主動出擊 把「學習」當自己的責任
截至目前為止,企業界績效考核的項目一定包括了「績效表現」、「專業能力」和「工作態度」;既然這是最基本的,當然就一定不能錯過,無論你是主管或是小兵,都會有被要求達到的專業能力標準,如果你連基本功都做不好,就別想升官這回事了。
雖然大家都知道要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,卻鮮少有人積極、主動、有效率、有規劃地進行這件事。大部份的人認為自己的職涯規劃就是「學習」,而這也順理成章的變成了主管或是公司的責任!
試問,如果每個人進到公司都是來被教會什麼的,那公司要靠誰去賺錢?如果公司只是個學習單位,為什麼不改為「教育單位」而是定義為「營利事業單位」呢?我們當然該時時學習,但那是自己的責任,不是任何一個他人的責任。
升官法門5:高績效+高潛力 為「未來升級」做準備
「訓練是對未來的職位做準備,不是去學會現在所需要的技能!」
很多上班族都以為只要能把現有工作做到高績效標準就好,卻沒有想到以企業的角度來看,公司需要的不只是一個高績效者,而是一個「高績效+高潛力」者。做好現有的工作是最基本的要求,而企業在乎的是你未來的價值在哪裡。如果你只有做好現在職務的能耐,公司怎麼會交付你更艱難的任務?
很多人抱怨為什麼升官的不是我時,卻沒有反省自己是否已對這個職務做好準備?公司在決定一個人的升遷時,絕不是只依據一時的考量或是過去的績效,更大的比例是對未來的承諾;公司考量的是一個在未來能做什麼的人,而不是一個過去做過什麼的人。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領導力不是一蹴可及的能力、更不是上過EMBA就能學會的,有人或許幸運地有與生俱來的領導魅力,但大多數的人需要好幾年從錯誤中領略,所以,你是否該從今天開始培養升官的能力呢?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※引用資料來自:自由時報!2008年10月27日 星期一
http://www.libertytimes.com.tw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