藥物性腎病變 使用藥物要當心 避免腎臟病惡化
文/洪堯民
從事腎臟病診療多年來,常有民眾詢問什麼樣的因素會演變成「尿毒症」?為什麼台灣地區的洗腎盛行率會這麼高?國內南部縣市似乎又比北部高一些?
根據台灣腎臟醫學會的資料,國人常見的尿毒症病因包括︰糖尿病、腎小球腎炎、高血壓、腎小管間質炎(含藥物性腎病變、尿路阻塞)和遺傳性多囊腎等。
臨床上,常看到患者原本只是輕度的腎臟病,卻因服用腎毒性藥物導致腎功能快速惡化,甚至產生尿毒症的案例,這種情形可能是造成台灣地區洗腎人口不斷增加的原因之一 。
根據現代醫學的研究結果,常見腎毒性藥物的病因包括,使用放射線顯影劑造成的腎病變、馬兜鈴酸腎病變、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藥、某些注射用抗生素(氨基配醣體藥物),以及服用含重金屬,或其他不明成份的某些草藥或偏方。
●放射線顯影劑引起的腎臟毒性,通常是引起急性腎衰竭的原因,發生率約為2至7%。若是糖尿病與慢性腎衰竭患者更是高危險群,當使用放射線顯影劑之後,引起急性腎衰竭的比率可高達50至60%。
造成顯影劑腎病變的危險因子包括,先前就存在有腎功能異常者,特別是糖尿病腎病變患者;有脫水現象者;同時併用可能干擾到腎血流藥物者,例如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藥;使用離子性、或高劑量的顯影劑,較可能引起腎毒性。
◎想要預防顯影劑腎病變的方法包括,非必要盡量不打顯影劑(有時非常困難),如果一定要注射顯影劑,在注射顯影劑前與注射顯影劑之後可能須補充大量水份,可降低發生腎毒性的危險。此外,可選擇低滲透壓且非離子性的顯影劑(可能須自付部分費用)較不會引起腎毒性。
●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藥引發的腎病變可能是急性或慢性腎衰竭。高危險族群包括先前就存在有腎功能異常者、心臟功能不佳者、肝硬化合併腹水者;至於慢性腎衰竭,則由於長期服用止痛藥(就算本身無任何之危險因子)所引起,只要累積的止痛藥劑量夠大,就可能會造成慢性腎衰竭 。
◎想要預防止痛藥腎病變的方法,包括非必要盡量不服用止痛藥(有時非常困難),改採其他替代療法(如物理復健治療、針灸等), 如果一定要長期服用止痛藥,在服用期間必須定期追蹤腎功能及尿液檢查,並且主動告知醫師目前服用情形。
●草藥偏方,對於某些民眾確實頗具吸引力。其實這些草藥偏方當中,有一些可能含重金屬或是馬兜鈴酸。
馬兜鈴酸腎病變最早是在1992年比利時學者提出,病人都是在布魯塞爾同一診所服用含中草藥的減肥藥,因為陸續發現不明原因的腎衰竭,於是開始展開一系列流病調查及藥物分析,結果發現減肥藥中,含馬兜鈴酸之腎毒性藥物。
據研究報告指出,馬兜鈴酸具腎毒性且可致癌。值得警惕的是,此種悲劇(馬兜鈴酸腎病變)除了比利時以外,在全世界各地陸續被發現(包括台灣)。
◎根據國內外的醫學研究報告,服用中草藥一定要找合格中醫師治療,千萬勿再迷信偏方,而且最好能定期追蹤肝腎功能 。(本文作者為高雄縣鳳山市新亞診所腎臟專科醫師)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留言列表